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确保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旅游扶贫把独特生态资源和历史人文优势相互融合,使贫困农村走上生态文明发展之路。
◆发展旅游与脱贫攻坚共同推进,科学规划、统筹协调核心景区与乡村景点的联动建设。
一要全面准确理解和把握省委制定的“旅游扶贫工作”与“全省旅游产业发展战略”的科学内涵和重要意义。准确把握“打造核心景区”与“发展乡村旅游”的内在关联性,以“一盘棋”的大局意识统领旅游工作,统筹整合的财政扶贫资金必须以脱贫攻坚、脱贫摘帽为目标,以贫困人口为主要扶持对象,按照脱贫效益最大化原则配置资源,将脱贫成效作为衡量资金统筹整合使用工作成果的主要标准。二要切实做好旅游扶贫规划,避免出现同质化现象。应依托本地乡村特有的人文、自然旅游资源,制定适合本地发展、特色鲜明、内容详实、可操作性强的旅游整体扶贫规划。三要统筹整合财政扶贫资金,努力做到扶贫资金精准使用。必须严格遵循权责匹配、创新机制、精准使用、提高效益、加强监管的原则,构建覆盖分配、使用、管理、监督、绩效评价等全过程的管理机制;统筹资金使用过程中,按国家规定必须进行招投标或政府采购的,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办理;制定统一的实施方案,明晰资金流向,建立台账,确保资金使用有据可查。四要多渠道、多方式、多举措做好旅游宣传营销,打造区域乃至全国乡村旅游品牌。应充分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结合各种节庆、纪念日等对当地乡村旅游景点和星级农家乐进行广泛宣传,努力扩大当地乡村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切实做好旅游精准扶贫,建立健全贫困群众参与当地旅游发展体制机制。
一是探索贫困村的贫困村民以旅游资源的形式入股参与旅游开发,在PPP等模式中的政府投资部分也应探索能够让当地群众受益分红的机制,从制度层面上保障旅游扶贫的受益对象能够精准,使贫困群众共享旅游发展带来的红利,实现稳定脱贫。二是对一些技术含量不高、经过短期培训就能上岗的职位,地方党委政府在同投资商签订旅游开发协议时,应注明必须保证贫困村民优先就业,使旅游扶贫产业真正成为贫困群众的造血产业。
◆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差异发展,实现旅游扶贫可持续、脱贫成果可巩固。
一是乡村景点的规划应把握好“差异”,实现“错位”发展:应按照“宜林则林,打造森林氧吧;宜水则水,发展水上项目;宜农则农,发展农耕和采摘;宜文则文,发展民俗文化;宜古则古,盘活古村民居”的思路科学规划,打造具有本土特色的旅游景点。二是乡村旅游产品要有特色:乡村旅游在产业融合和产品开发上,要因地制宜、因景制宜,在“特”字上做好、做足文章,切忌把城市化的旅游发展模式移植到贫困地区,最终失去了乡村的原始、古朴、安宁、自然等自身特色。三要充分听取广大村民的意见和建议,依靠群众共同参与,共建共享旅游发展成果,真正达到脱贫致富和乡村振兴的目的。
◆加大培训力度,提升基本能力,练好发展旅游助推脱贫的内功。
一要组织专题培训班,对涉旅干部、涉旅村民从旅游扶贫重要意义、旅游扶贫政策解读、旅游经营管理、旅游服务技能等多方面、多层次进行培训,并考核持证上岗。二要积极运用各种媒介普及旅游常识,营造全民懂旅游、全民爱旅游、全民助旅游、全民益旅游的良好发展环境。三要分批分类组织干部、村民赴旅游事业发展先进地区考察学习,开扩其眼界,提升其能力。有条件的县、乡、村,还可考虑签约引进有实力、有知名度的专业旅游发展公司,对本县、乡、村有一定规模、基础设施条件完备、发展前景较好的旅游项目,实行一至两年的委托代理经营,加强对本地旅游从业人员的知识传授和技能提高。
◆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为支撑,确立信息化旅游营销观念。
一是在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上要打通“最后一公里”,实现乡村旅游景点网络全域全覆盖,免费开放WiFi接入服务等;全力打造在线展示、在线咨询、在线预订和在线交易功能平台,实现信息咨询、网络预订、网络营销、网上支付等服务全覆盖;搭建网上融资平台,扩大融资渠道,为优质旅游资金输入创造条件。二是要积极推进乡村旅游后备箱和旅游电商专项行动,在旅游营销平台上设立农副土特产品销售专区,开展在线宣传推广、特产销售,拓宽贫困村民多方位、多层次、多渠道参与旅游的途径,最大程度提高贫困村民参与旅游的覆盖面。
◆加大旅游市场的监督管理力度,规范乡村旅游市场秩序。
一要严肃査处“不合理低价游”、非法经营旅行社业务、不与游客签订旅游合同、擅自变更旅游行程安排、未经游客书面同意委托其他旅行社履行包价合同、向不合格的供应商订购产品和服务等违法行为。二要加大对导游领队执业资格的检查力度,严肃查处未取得导游证或领队资格非法从事导游和领队业务、导游领队强迫或变相强迫游客参加购物活动、擅自安排另行付费项目等违法行为。三要设立群众举报电话或邮箱,主动接受社会各界监督,切实保障旅游者合法权益,确保乡村旅游市场健康发展。(执笔人:中共山西省委党校信息网络教研部杜建亮、朱友红、吕淑芳)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山西行政学院)课题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