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建”究竟谁来干
  • 时间 : 2020-03-23 15:14:25
  • 来源 : 经济日报
“新基建”究竟由谁来干?不妨先来看看具体案例——

  近日,由厦门市政府与神州数码集团合作打造的厦门鲲鹏超算中心投入使用。该中心既能为政府、企业等提供海量存储和计算支持,也能在政务、健康医疗、海洋气象等领域提供大数据、人工智能等超算服务,将成为厦门“新基建”领域的标杆。

  “厦门鲲鹏超算中心的建设采用创新模式,即神州数码作为投资、建设、运营以及提供超算服务的主体,政府购买服务并提供给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神州数码集团有关负责人告诉经济日报记者,这种模式可以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能力与信用优势和神州数码专业的云及数字化服务能力,共同促进区域及行业的数字能力升级。

  这个典型实践可以给我们一个答案:搞好“新基建”,政府和市场缺一不可。

  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PPP研究中心主任孟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看,一方面我国财政收支平衡压力加大,“新基建”投资和建设单靠政府主导不现实;另一方面市场本身就在5G、人工智能、云计算等领域有较强的投资和技术积累。因此,当前应该注重充分发挥“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的共同作用。

  目前,有关部委和地方政府已经开始对“新基建”进行系统谋划。3月6日,工信部召开加快5G发展专题会,部署了加快网络建设、深化融合应用、发展基于5G的平台经济、壮大产业生态等多方面任务。山东省济宁市组织召开了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专题座谈,提出要抓紧研究制定“新基建”发展的实施意见,在规划、土地、财政、资金等方面,拿出一些含金量高、可操作性强的支持政策。

  企业也正积极地奔向“新基建”。国家电网公司成立“新基建”工作领导小组和专项工作组。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三大运营商近期陆续披露了5G建设计划。阿里巴巴集团与杭州余杭区签订深化战略合作协议,宣布将在余杭区加快推动系列数字基础设施建设。

  洪泰集团副董事长、洪泰产投董事长潘超认为:“由于‘新基建’具有更为鲜明的新技术属性,更强的专业性和需求导向性,在实施中应该更多依靠专业机构,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政府的主要职责定位在统筹规划、规范引导、监管监督、风险防范和营造环境等方面。”

  企业迎来重大机遇

  西南财经大学西财智库首席研究员汤继强认为,“新基建”是个新市场,理论上所有企业都可能成为参与者和建设者。但是,“新基建”无论是技术门槛还是资金门槛都比较高,大型行业龙头企业机遇相对更大。广大中小企业特别是创新型科技型企业,可以通过多种灵活方式,积极主动参与其中,比如项目混改、技术入股、知识产权入股等。汤继强认为,“新基建”将成为发展新动能和经济新赛道,让不同企业处在了新的起跑线上,是后发者奋起直追、变道超越的新机遇。

  “在‘新基建’中,政府应该发挥关键作用,并带动企业投资。”国泰君安证券公司董事总经理周文渊告诉记者,因为“新基建”以信息基础设施、科技基础设施等内容为主,具有投资周期长、投资规模大的特性,需要政府发挥有力引导作用,为企业参与创造更公平、更高效的环境。

  当然,企业要从“新基建”中分得一杯羹,还应强化自身本领。专家认为,企业应着眼“新基建”领域的建设目标,加大研发力度,夯实技术基础,优化管理机制,全面提升参与“新基建”的能力,用实力赢得机遇。

  用改革寻求最佳发力模式

  不同的“新基建”项目,政府和市场之手发力的模式和作用不尽相同。“要做好‘新基建’,充分发挥各方作用,还需从多方面持续释放改革红利。”周文渊认为,要进一步降低中小微企业融资成本,给予关联企业更多信贷融资支持,通过减税降费给企业带来更多发展动能,同时要进一步扩大有效投资并推动消费。

  此外,对于基建领域的结构调整和升级也需要进一步探索。“‘新基建’的本质还是基建。随着新技术发展、产业变革与消费升级,很多基础设施的形态、构成、管理运行方式等也随之发生了巨大变化,而且这种变化将是持续性的。”潘超认为,现阶段的“新基建”既要重视如5G等新设施,也应该用新技术加大对现有基础设施的改造升级,比如用人工智能改造现有的道路、医院、学校等基础设施。

  孟春认为,要让政府和市场之手更好地协同发力,选好投资项目,加强用地、用能、资金等政策配套非常关键。同时,要创新发展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优化营商环境,形成社会资本和地方政府合作的有效载体,更大限度地调动社会资本积极性。

  “要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可以通过放宽市场准入,寻找开放性的解决方案等方式,让更多企业获得平等进入的机会。”汤继强认为。

  去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上作出重要部署。会议提出要加快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要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健全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法治环境,完善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体系;要改革土地计划管理方式,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等。

  未来伴随着系列改革扎实深入落地,政府和市场之手将为“新基建”打造更多创新、高效的建设模式。(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董碧娟)

(责任编辑:王炬鹏)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