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国财政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节选)
  • 时间 : 2024-01-22 12:34:13
  • 来源 : 中国财经报

在全国财政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节选)

 

20231221日)

 

财政部党组书记、部长 蓝佛安

 

这次全国财政工作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财政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传达贯彻国务院领导同志批示要求,总结2023年财政工作,研究部署2024年财政工作,坚定信心、开拓奋进,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贡献。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转段后经济恢复发展的一年。面对严峻复杂形势,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顶住外部压力、克服内部困难,引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号巨轮破浪前行。财政部门以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为先导,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加大财政宏观调控力度,扎实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推动经济运行持续好转、内生动力持续增强、社会预期持续改善、风险隐患持续化解,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保障。

 

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财政工作重要论述精神,进一步有力有效服务保障党中央治国理政、当家理财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两个结合的光辉典范,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永无止境的过程,财政部门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更加深刻认识到两个确立是新时代最重大政治成果、最宝贵历史经验、最客观实践结论,两个维护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进一步增强;更加深刻认识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一座理论宝库,学之愈深、知之愈明、信之愈真。

 

党领导下的财政工作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紧密相连,全部工作都服从服务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无论是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还是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都初心如磐、矢志不渝。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从战略和全局高度对事关财政事业发展的重大长远问题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是推进新时代财政改革发展的指针、指南、指引。党的十八大以来,财政工作在守正创新中取得新突破,在攻坚克难中迈出新步伐,根本在于习近平总书记的掌舵领航,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走好新时代新征程财政改革发展之路,必须深学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要深学细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财政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坚定自觉贯彻落实。

 

(一)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重要论述精神,始终把做到“两个维护”作为最高政治原则和根本政治规矩,进一步融入新时代新征程财政工作全过程各方面。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是最高的政治领导力量。强调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强调党的领导是全面的、系统的、整体的,必须全面、系统、整体加以落实。强调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是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题中应有之义。财政党员干部要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坚定,牢牢把握财政工作政治属性和财政部门政治定位,自觉扛起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财政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关于财政工作决策部署的重大政治责任,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健全和落实请示报告制度,对党中央决定的重大事项,要任务化、清单化,明确时间表、路线图,不折不扣把党的领导贯彻到财政工作全过程各方面,自觉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要求和党中央决策部署转化为财政工作的具体实践。

 

(二)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的重要定位,牢牢把握做好财政工作的方向和遵循,进一步推进新时代新征程财政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并对财政宏观调控、财政收支管理、财税制度建设等作出重要论述,深刻阐释了新时代财政工作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是指导做好新时代新征程财政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关于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习近平总书记每年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都对积极财政政策内涵定调指向,对赤字率安排、政府债券规模、税费政策、重点保障领域等提出明确要求。关于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学的财税体制是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在党的十九大上强调,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建立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的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建立全面规范透明、标准科学、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全面实施绩效管理。深化税收制度改革,健全地方税体系。在党的二十大上强调,健全现代预算制度,优化税制结构,完善财政转移支付体系。关于优化财政资源配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增强国家重大战略任务财力保障,在促进科技创新、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调节收入分配上主动作为。强调要坚持量入为出,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强调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关系,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关于增强财政可持续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统筹需要和可能,把保障和改善民生建立在经济发展和财力可持续的基础之上,不要好高骛远,吊高胃口,作兑现不了的承诺。强调要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不能超越发展阶段,不能提脱离实际的目标,更不能搞形式主义和“形象工程”。关于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建立同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政府债务管理机制,优化中央和地方政府债务结构。关于党政机关过紧日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和政府带头过紧日子,目的是为老百姓过好日子,这是我们党的宗旨和性质所决定的。强调要坚持勤俭办一切事业,坚决反对讲排场比阔气,坚决抵制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关于加强财政管理监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严肃财经纪律,维护财经秩序,健全财会监督机制。关于深化国际财经合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经济全球化正确方向,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进双边、区域和多边合作,促进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强调要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推动完善更加公平合理的国际经济治理体系。强调要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财政工作的重要论述,立意高远、思想深邃、谋划长远、部署全面,体现了恢宏的战略思维、深厚的为民情怀、鲜明的问题导向,财政党员干部要深入学习领会,做到总书记有指示、财政必有落实。要进一步深化,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财政工作重要论述作为财政党员干部教育培训主题主线,全面、深刻理解领悟,增强学习系统性、针对性、实效性。要进一步内化,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更加自觉学而信、学而思、学而行,更好武装头脑、指导实践。要进一步转化,紧密结合财政实践遇到的新问题、长期没有解决的深层次问题、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强化调查研究,自觉从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中找理念、找思路、找方法,推动财政事业发展不断开创新局面、迈上新台阶。

 

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精神,做好新时代新征程财政工作,要注意把握以下七个方面:

 

一是要提高财政工作的政治性、大局观。财政在维护党中央权威、保障国家政权稳定、维护社会长治久安、促进人民幸福安康中承担十分重要的作用,凡事要多从政治上考虑、多从党中央角度考虑、多从国内国际环境考虑,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政治性、大局观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始终心怀“国之大者”,做到“小钱小气、大钱大方”,“小钱小气”就是花钱不能大手大脚,“大钱大方”就是保障好党中央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

 

二是要提高财政政策的科学性、精准性。财政与经济的联系深度、广度不断拓展,要培养经济到财政的思维,既要用好传统政策工具,也要研究新的政策工具,在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上持续发力、久久为功。要当好参谋助手,开动脑筋谋划一些牵引性、撬动性强的工作抓手,特别是研究出台重大政策时,一定要多想一想是不是符合党的二十大精神,是不是促进了高质量发展,是不是增进了整体利益,真正做到既为一域争光、更为全局添彩。

 

三是要提高财税改革的自觉性、主动性。财税体制影响深远,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关系政府市场、中央地方、国家企业个人,涉及各方利益。要聚焦党的二十大部署的“健全现代预算制度,优化税制结构,完善财政转移支付体系”三大任务,理清路子、开对方子,加快推进改革任务落地。

 

四是要提高应对风险的预见性、系统性。统筹发展和安全,牢固树立底线思维,强化重点领域隐患排查和风险防控,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五是要提高财会监督的权威性、震慑力。财会监督是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财政部门的主责主业。中办、国办《关于进一步加强财会监督工作的意见》赋予财政部门重大职责使命。要坚持问题导向,健全监督体系,提升监督效能,强化通报问责和处理处罚,决不能让财经纪律成为“稻草人”。

 

六是要提高财政管理的法治化、规范化。要更多运用信息化、数字化手段支撑财政管理,坚决防止和避免财政资金“跑冒滴漏”,让同样的支出发挥更大效益。要继续加快财政法律法规体系建设,进一步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财政工作。

 

七是要提高对外财经的话语权、引导力。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下,对外财经工作更加重要、更加复杂,要逐步扩大中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中的影响力。要主动服务国家发展大局和整体外交大局,始终把维护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发挥对外财经工作比较优势,主动引资引智,支持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做好对外财经工作关键在人才,要加快干部培养和国际型人才储备。

 

二、2023年财政工作取得新成效,为高质量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2023年以来,我国经济波浪式发展、曲折式前进,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财政部门坚定信心、担当作为,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积极财政政策落实,强化税费政策供给,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切实保障基层三保,严肃财经纪律,预计能够基本完成全年预算目标,有力促进经济回升向好。

 

(一)加大财政政策调节力度,打好政策“组合拳”。完善税费支持政策。在全面评估基础上,年初及早明确延续和优化部分税费政策,下半年根据经济形势变化,再延续、优化、完善一批到期税费政策,特别是进一步加大对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支持力度,包括扩大个体工商户减半征收个人所得税优惠范围,将小微企业“六税两费”优惠政策调整为统一减半征收等,降低经营主体税费负担。管好用好专项债券资金。2023年安排专项债券3.8万亿元,三季度适当加大发行力度,督促指导各地加快发行和使用,及早发挥债券资金效益。将城中村改造、5G融合设施等纳入专项债券投向领域,将供热、供气等纳入用作项目资本金范围,推动一批交通、水利、能源等利当前惠长远的重大项目建设。依法提请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继续授权,提前下达部分新增地方政府债务限额。保障基层财政平稳运行。2023年严控中央本级支出,节省资金加大对地方转移支付、规模首次超过10万亿元。完善地方财政运行监测机制,及时预警三保风险。各地各级财政部门齐心协力,共同夯实三保根基。

 

(二)强化重点领域投入保障,提升经济发展质量。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出台先进制造业企业增值税加计抵减政策。启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持续开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财政奖补。大力支持科技创新。将符合条件的行业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比例由75%提高至100%。加大基础研究投入,扩大项目经费包干制范围,鼓励科研人员开展前沿探索。全力保障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促进乡村全面振兴。支持新建高标准农田3500万亩、改造提升2900万亩,启动盐碱地综合利用试点。构建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奖惩新机制,守住耕地红线。增加产粮大县奖励,将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实施范围扩大至全国所有产粮大县,实施天然橡胶综合保险政策。加大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投入,重点支持脱贫地区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扶持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提高乡村治理能力。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支持首都功能核心区央属文物腾退保护利用,推动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区域重大战略。建立煤炭生产激励约束机制,加大对主要煤炭调出省份的转移支付力度。

 

(三)加强民生保障,切实办好民生实事。全力支持防汛救灾。按照党中央决策部署,增发1万亿元国债,全部通过转移支付安排给地方,专项用于支持灾后恢复重建和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加强与有关部门协同配合,细化国债项目预算管理。汛期期间,中央财政紧盯灾情险情,及时启动救灾资金快速核拨机制,支持华北、东北等受灾地区做好应急抢险救援、过渡期转移安置等工作。加大教育发展支持力度。2023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近4.2万亿元,为一般公共预算第一大支出、占比超过15%。从春季学期起,小学、初中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分别由650元提高到720元、由850元提高到940元。在6个省份开展基于专业大类的职业教育差异化生均拨款制度试点,向急需特需专业倾斜。大幅提高本专科生、研究生国家助学贷款额度上限,阶段性免除家庭经济困难高校毕业生国家助学贷款利息并允许延期还本。支持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城乡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分别提高到89元、640元。开展第二批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引导地方深入推广三明医改经验。启动实施中央财政支持普惠托育服务发展示范项目。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稳步实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总体上调3.8%,中央财政下达补助资金近1万亿元,保障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落实好个人养老金税收优惠,支持在36个地区试行个人养老金制度。社保基金稳健审慎运营,风险防控、投资管理、保值增值能力进一步提升。优抚对象等人员抚恤和生活补助标准提高5.7%。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治理。支持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推进长江、黄河等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深化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全面覆盖青藏高原等三区四带核心重点生态区。组织开展国土绿化等试点,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

 

(四)坚持化存量遏增量,扎实推进地方政府债务化解。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做好地方政府债务调查统计分析,提出工作建议,推动制定一揽子化债方案。开展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化解试点。公开通报2023年以来查处的8起隐性债务问责典型案例,始终保持高压监管态势。

 

(五)加大财会监督力度,进一步提升财政管理水平。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关于进一步加强财会监督工作的意见》,召开全国财会监督工作会议,督促指导各地区各部门落实落细各项任务。开展财会监督专项行动、预算执行监督专项行动和重点民生资金专项整治行动,组织财政部各地监管局就近就地加强监管。编制年度国有资产综合报告、金融企业国有资产专项报告,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通过。深化政策性金融等重点机构改革,加强国有商业保险公司长周期考核,强化金融机构境外国有资产管理。印发预算评审管理暂行办法,稳步推进事前绩效评估,持续加大重点绩效评价力度。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实现全覆盖,60多万家预算单位基本实现全流程在线开展预算管理业务。出台推进现代会计管理工作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印发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制定注册会计师行业诚信建设纲要,加强国有企业、上市公司选聘会计师事务所管理;深化会计人才评价,推动国家会计学院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加强资产评估行业建设,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顺利召开。

 

(六)深化国际财经合作,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充分发挥中美经济对话机制作用,牵头成立中美经济工作组,积极开展沟通对话,服务两国元首旧金山会晤和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贡献经济领域成果。深入参与G20、金砖、10+3等多边机制,发挥中法、中德、中英等双边平台作用,做好财金渠道相关工作。加强对亚投行、新开行、中亚学院战略引领,深入参与世行、亚行、国际农发基金机构改革和政策制定。制定并在第三届高峰论坛期间发布一带一路债务可持续性分析框架。支持帮助发展中国家加快发展,推动落实全球发展倡议。积极做好世行新一轮营商环境评估工作。深度参与国际税收规则改革双支柱方案磋商。完成世贸组织信息技术协定扩围协议全部降税承诺,我国关税总水平进一步降至7.3%的世界较低水平,与我国发展中国家地位和发展阶段基本匹配。

 

(七)扎实开展主题教育,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学思践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围绕财政改革发展重点难点问题大兴调查研究,举办“建功新时代 奋进新征程主题展览,组织读书班、专题辅导、集中培训等,努力学习领悟党的创新理论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推动财政党员干部进一步增强两个维护的政治思想行动自觉。修订部党组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加强作风建设的实施办法,扎实推进财政内控和经济责任审计。深化部机关司局与监管局党建工作联建联创,做好专兼职党务干部培训,14个基层党组织获评中央和国家机关“四强”党支部。强化财政干部人才队伍建设。支持驻部纪检监察组监督执纪问责。开展“以案明纪、引以为戒”专题大讨论,坚持严的基调、严的措施、严的氛围,让党员干部受警醒、知敬畏。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财政科研、财经新闻出版、财税博物馆等工作。注重年轻干部“三观”教育,建立结对帮扶制度,开展各类教育培训,提升能力素质。老干部工作、工青妇工作、机关事务管理等也取得了新进展。

 

回顾这一年,我们砥砺奋进、攻坚克难,在深入推进主题教育中锤炼了新风貌,在扎实推动财政改革发展中展现了新作为,在全力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中强化了新担当。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举旗定向、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关心支持、共同努力的结果,也是财政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凝心聚力、奋勇拼搏的结果。在此,我代表部党组,向全国财政系统的同志们表示衷心感谢!

 

三、深入学习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刻认识当前财政经济形势,准确把握2024年财政工作总体要求

 

前不久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全面总结2023年经济工作,深刻分析当前经济形势,系统部署2024年经济工作,精辟概括了新时代做好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包括必须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必须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着力扩大有效需求协同发力、必须坚持依靠改革开放增强发展内生动力、必须坚持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必须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最大的政治,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习近平经济思想,为做好2024年和今后一个时期的经济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李强总理在总结讲话中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扎实做好2024年经济工作。财政党员干部要认真学习好、领会好、落实好,深刻认识党中央对经济形势的科学判断,全面贯彻2024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准确把握2024年经济工作的政策取向,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把握好的辩证关系,多出有利于稳预期、稳增长、稳就业的政策,为创造稳定发展环境;把握好的内在逻辑,该立的积极主动立起来,该破的在立的基础上坚决破,不断巩固稳中向好的基础。

 

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财政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加大宏观调控力度,积极的财政政策适度加力、提质增效,落实好结构性减税降费政策,坚持党政机关过紧日子,大力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兜牢基层“三保”底线,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严肃财经纪律,提高财政资金绩效,谋划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切实增强经济活力、防范化解风险、改善社会预期,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增进民生福祉,保持社会稳定,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奠定坚实基础。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强化宏观政策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适度加力、提质增效,这是党中央着眼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对2024年财政政策定下的总基调。

 

在“适度加力”方面,主要是加强财政资源统筹,组合使用专项债、国债以及税费优惠、财政补助、财政贴息、融资担保等多种政策工具,适度扩大财政支出规模,促进经济持续回升向好。保持适当支出强度,释放积极信号。为满足各方面支出需求,除财政自身收入外,2024年还安排一定规模的赤字,并从预算稳定调节基金、其他政府预算调入一部分资金,确保财政总的支出规模有所增加,更好发挥拉动国内需求、促进经济循环的作用,形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必要支撑。合理安排政府投资规模,发挥好带动放大效应。在保持政府总体杠杆率基本稳定原则下,2024年继续安排适当规模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强化专项债券资金使用管理,支持地方加大重点领域补短板力度。加大均衡性转移支付力度,兜牢基层“三保”底线。近年来,中央财政千方百计保障地方财力,对地方转移支付规模从2018年的7万亿元增长到2022年的9.7万亿元,2023年超过10万亿元。2024年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仍然保持一定规模,并向困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倾斜,其中均衡性转移支付力度进一步加大,强化财力薄弱地区的资金保障。省级要优化省以下财力分配,用好中央转移支付资金,同时统筹自有资金,做好发展经济、保障民生等工作,切实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优化调整税费政策,提高精准性和针对性。现行的制度性减税降费政策很多,效应会长期地、持续地释放。要统筹宏观调控、财政可持续和优化税制的需要,落实好结构性减税降费政策,重点支持科技创新和制造业发展,提高针对性、有效性。同时,继续规范非税收入管理,坚决防止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

 

在“提质增效”方面,主要是推进财政管理法治化、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把同样的钱花出更大的成效,同时加强与其他宏观政策协同联动,着力提升支持高质量发展的效果。在落实过紧日子要求上下功夫,可以省的钱一定要省,不该花的钱一分都不能乱花,集中财力办大事。在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上下功夫,既要用好有限的增量资金,更要下大力气盘活、调整存量。在强化绩效管理上下功夫,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规范财政收支行为,用好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提高预算执行质量。在严肃财经纪律上下功夫,严格执行各项财经法规和管理制度,坚决查处违法违规行为,一切按照制度和规矩办事。在增强财政可持续性上下功夫,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深入开展财政承受能力评估,有效应对风险隐患,确保财政行稳致远。在强化政策协同发力上下功夫,使财政与货币、就业、产业、区域、科技、环保等政策保持取向一致、同频共振,放大组合效应。

 

总之,我们要深刻把握好积极财政政策的总基调,在完整准确全面把握党中央决策部署意图的基础上,强化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善于打破思维定势和路径依赖,创造性抓好工作落实。

 

四、聚焦高质量发展,着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对2024年经济工作作了全面部署,财政部门要认真学习、对标对表,突出重点、把握关键,强化政策支持和财力保障,统筹推进落实。

 

(一)支持加快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现代化国家的物质技术基础,必须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要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一方面,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集成电路等事关国家竞争力的重点产业链,推动解决基础产品、核心技术、关键软件等难点堵点,增强产业自主可控能力。另一方面,以市场化方式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制造业重点领域,培育新产业新赛道。要加大产业科技创新支持力度。加强制造业领域重点研发计划、重大专项等保障,支持企业更多参与国家重大科技项目。落实好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科技成果转化税收减免、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等优惠政策,激励企业加大创新投入、成为创新主体。要支持提升企业竞争力。落实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财政支持政策,带动更多企业专注细分市场、走专精特新之路。深入实施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推进国资国企改革,优化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结构,支持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更好发挥在重要产业链中的龙头中枢作用。

 

(二)支持扩大国内需求。我国内需潜力巨大,必须发挥超大规模市场和强大生产能力的优势,更好统筹消费和投资,增强内需主动力。要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坚持立破并举,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落实好减税降费政策,建立完善涉企优惠目录清单并及时向社会公开,进一步降低市场交易成本。优化企业发展环境,在财政补助、税费优惠、政府采购等方面对各类经营主体一视同仁、平等对待。扎实推进世行营商环境成熟度评估工作,加快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要促进消费稳定增长。围绕居民消费升级方向,推动壮大文化、旅游、教育、健康、养老等领域消费新增长点。加大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调节,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统筹现有资金渠道,深入推进县域商业建设行动、新能源汽车充换电设施建设等,提升消费服务保障水平。要强化专项债券资金使用管理。各地财政部门要加强与发改、行业主管部门协同配合,强化投向领域负面清单管理,严格把好项目融资收益平衡关,推动抓紧办理相关审批手续,确保债券资金到位、项目即可启动。要穿透式监测专项债券项目实施情况,开展全生命周期绩效管理,提高债券资金使用效益。要继续用好增发国债资金。部里印发了增发国债资金管理办法,地方财政部门要落实到位。要加快国债资金预算下达。要规范国债资金使用,严格按照项目实施进度及时拨付资金。国债资金通过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等实施跟踪,实现对项目分配、资金下达、使用进度等的全流程监控。各地监管局要对属地增发国债项目现场核证全覆盖。同时,积极支持服务贸易、数字贸易、跨境电商出口,巩固外贸外资基本盘。

 

(三)支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教育、科技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切实保障到位,不断塑造发展新优势。要推动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中央财政继续加大教育投入,各地也要加大投入,确保落实“一个一般不低于,两个只增不减”要求。提高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水平,继续推进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支持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支持改善县域普通高中基本办学条件,促进优质特色发展。建立基于专业大类的生均拨款制度,推动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持续推进高校“双一流”建设,加大对学生宿舍维修改造的支持。落实好学生资助政策,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要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央财政在加大科技投入基础上,进一步调整优化使用方向,向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国家战略科技任务聚焦。完善新型举国体制,全力支持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保障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等资金需求。适应新的科技领导体制和管理机制,深化财政科技经费分配使用机制改革,提升科技资金使用效果。强化央地协调联动,引导地方探索差异化创新发展路径,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区域科技创新中心、省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等。做好知识产权领域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促进知识产权落地转化。

 

(四)支持保障和改善民生。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必须在高质量发展中持续增进人民福祉,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兜住、兜准、兜牢民生底线,将保障改善民生与激发内需潜力更好结合起来。要实施好就业优先政策。大力拓展市场化就业渠道,统筹运用税费减免、社保补贴、贷款贴息等政策,多渠道支持企业稳岗扩岗、个人创业就业。继续支持实施“特岗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项目,对高校毕业生到中西部地区、艰苦边远地区等基层单位就业的,落实好学费补偿等政策。支持开展大规模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技能水平。深入推进职业伤害保障试点,保障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劳动权益。要完善医疗卫生保障制度。巩固全民基本医保,加强医保基金监管,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着力减轻人民群众看病就医负担。支持深化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设,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推动健全公共卫生体系,提升疾病预防控制能力。要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深入实施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制度,健全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筹资和待遇调整机制,切实保障广大退休人员和城乡老年居民基本生活。支持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建设。健全社保基金保值增值和安全监管体系,进一步完善基金体制机制改革,做大做强战略储备基金。按照低收入人口困难程度和困难类型,加强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保障。完善优抚对象抚恤和生活补助标准动态调整机制。要支持加强文化建设。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大文物古籍和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支持力度,更好赓续中华文脉。完善文化领域基金、资金运行机制,引导提供更多优秀文艺作品。支持公共体育场馆向社会免费或低收费开放,推动全民健身运动广泛开展。

 

(五)支持抓好“三农”工作。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支持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要提升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做好耕地文章,提高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标准,优先把东北黑土地建成高标准农田,扩大盐碱地综合利用试点范围。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继续支持种业振兴行动,落实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政策,培育壮大各类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保障农民种粮收益,合理制定稻谷最低收购价,完善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稳定稻谷补贴,进一步将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政策范围扩大至全国。完善产粮大县奖励政策,产得多、奖得多。要切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中央财政衔接资金重点支持联农带农富农产业发展,加强产业和就业帮扶,增强脱贫地区内生发展动力。聚焦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等重点群体和重点帮扶县、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等重点地区,加大倾斜支持力度。要有序推进乡村发展和建设。把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支持地方培育优势特色产业,促进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立足群众急需、眼下能办的事,因地制宜推进乡村建设,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不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深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试点,探索财政支持乡村全面振兴的有效路径。

 

(六)支持推进城乡融合、区域协调发展。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必须大力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让国内大循环的空间更广阔、成色更足。要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完善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促进各类要素双向流动。中央财政将进一步推动转移支付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并安排一定规模奖励资金,支持地方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支持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城中村改造等“三大工程”。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动健全区域合作互助、区际利益补偿等机制,更好促进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共同发展。进一步完善支持东北全面振兴、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重大区域战略的财税政策,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等特殊类型地区的支持力度。做好财税制度设计,稳妥推进海南自贸港建设。

 

(七)支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尚未根本缓解,必须保持投入力度、完善财税政策,培育绿色低碳转型内生动力,推动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要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全力支持打好三北工程攻坚战。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按照“成熟一个、设立一个”的原则,支持国家公园创建和设立。深入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继续组织开展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试点、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油茶产业发展等竞争性评审和示范工作。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持续推进长江十年禁渔。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落实好财政支持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大力支持绿色低碳产业发展和技术研发,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重点领域行业节能减排。继续支持可再生能源发展,加大清洁能源支持力度,出台财政支持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意见,推动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密切跟踪全球碳定价趋势,有效应对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积极参与全球环境和气候治理。要完善生态文明制度机制建设。落实和完善环境税收政策。完善政府绿色采购制度,加大绿色产品采购力度。各地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有许多成功实践,要深入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拓宽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

 

(八)支持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面对深刻变化的国际形势,必须始终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不动摇,积极营造于我国有利的外部环境。要推动全球经济治理改革完善。加大对全球系统性、战略性和前瞻性问题研究,在宏观政策协调、主权债务、数字经济、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提出更多中国方案。深入参与G20、金砖国家、APEC10+3等多边机制合作,继续发挥好中美、中法、中德等双边对话机制作用,增强在对话中的引导力。加强与发展中国家务实合作。推动国际金融机构改革,支持亚投行进一步完善机构治理、新开发银行后续扩员,积极向国际机构推送人才。要支持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积极参与世贸组织改革。扩大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推进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相关工作,稳步推进与东盟3.0、海合会、以色列等自贸协定关税减让谈判。要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落实好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成果,支持推进一带一路八项行动。引导区域经济合作机制与一带一路倡议对接,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贸合作。积极落实中国中亚峰会成果。推动多边开发融资合作中心提高运营效能,打造标杆项目,提升影响力。同时,依托外事活动、多双边对话机制、国际机构等平台,讲好中国故事。

 

五、狠抓财政管理改革,提升财政治理效能

 

财政管理是做好财政工作的“内功”,既涉及财政自身全过程各方面,又涉及经济社会民生各领域。从更高站位、更广视野看,履行好党中央赋予的职责、发挥财政的职能作用,财政管理只能加强、不能放松。

 

(一)厉行节俭,习惯过紧日子。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要树牢过紧日子理念。财政部门要带头勤俭节约,财政干部要带头艰苦创业,将过紧日子作为预算管理的基本方针,时刻绷紧过紧日子这根弦。要健全过紧日子制度。将过紧日子的要求长期坚持下去。要严格过紧日子执行。把严把紧预算关口,按照标准编制预算,加强预算执行监控,完善支出审核机制,不该开支、不必开支的一律不开支。要强化过紧日子监督。与财会监督、审计监督等结合起来,加强监督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堵塞漏洞、改进管理。对突击花钱、大手大脚、造成财政资金损失浪费的,该追责的要追责。

 

(二)压实责任,筑牢兜实基层“三保”。基层“三保”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基层正常运转,事关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要始终将基层“三保”摆在财政工作的最优先位置。各级财政部门都要坚持“三保”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优先顺序,优先使用稳定可靠的经常性财力安排“三保”支出,确保“三保”不出问题。要健全和落实分级责任体系。进一步压实部门和单位对本领域“三保”预算执行的责任,强化其“三保”政策落实的管理监督职责,形成多方协同、齐抓共管的“三保”工作机制。要研究建立范围清晰、标准明确、动态调整的“三保”清单制度。财政部将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国家“三保”清单,明确“三保”保障项目和范围,对具备条件的“三保”事项制定基本保障标准。要完善基层财政运行监控。预警关口前移,动态监测“三保”支出、库款保障水平等关键指标,强化提醒提示。

 

(三)守住底线,有效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债务问题的背后是发展与安全的关系问题,发展是基础,安全是底线,对财政部门来讲,促发展和保安全都是职责所系,两个职责都要履行好。要严格落实既定化债举措,加大存量隐性债务化解力度,坚决防止新增隐性债务,健全化债长效机制。

 

(四)强化震慑,进一步加大财会监督力度。财会监督是党中央赋予财政部门的重要职责,要持续落实好《关于进一步加强财会监督工作的意见》,推动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要完善财会监督体系和工作机制,更好发挥各地监管局作用,扎实开展财会监督专项行动,切实提升财会监督效能。

 

(五)规范高效,提升财政管理水平。加强财政管理是财政部门的永恒课题,要在法治化、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上下大功夫,财政资金到哪里,财政管理就要跟进到哪里。要深入推进财政法治体系建设,加快预算管理一体化建设,完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加强会计和国有资产管理,强化政府投资基金管理。

 

(六)积极稳妥,谋划推进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适应中国式现代化目标任务,财税体制改革要因时而谋、因势而动,坚持系统思维、问题导向、先立后破。要健全现代预算制度,优化税制结构,完善财政转移支付体系。

 

六、抓班子带队伍聚人才,以彻底的自我革命精神纵深推进财政部门全面从严治党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就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全面领导提出了明确要求,特别强调要不折不扣抓落实、雷厉风行抓落实、求真务实抓落实、敢作善为抓落实。财政部门管理国家“钱袋子”“账本子”,必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从严治党重要论述,在思想上、作风上、能力上、廉洁上勇于自我革命,进一步突出严的基调,着力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着力落实从严治党责任,着力推进党风廉政建设,着力打造高素质专业化的财政干部人才队伍,大力加强机关文化建设,以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工作作风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