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关系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是新时代我国区域重大战略之一。2016年、2018年、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在长江上游的重庆、中游的武汉、下游的南京主持召开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站在历史和全局的高度,为长江经济带发展掌舵领航、谋篇布局。特别是2020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南京主持召开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赋予长江经济带谱写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篇章、打造区域协调发展新样板、构筑高水平对外开放新高地、塑造创新驱动发展新优势、绘就山水人城和谐相融新画卷,成为我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主战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主动脉,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主力军的“五新三主”新使命,是新发展阶段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遵循,必将全面开启治江护江兴江新局面。
一、落实“五新三主”战略部署,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南京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编制了《“十四五”长江经济带发展实施方案》,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的历史起点上,绘就了长江经济带发展新征程的宏伟蓝图,谋划了“十四五”时期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大任务、改革事项、重大工程和保障措施,是指引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行动指南。笔者认为,“十四五”时期,为深入落实好《实施方案》等规划政策体系和任务举措,扎实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应重点把握以下五个方面的重点任务。
(一)绿水青山生态主色更浓,守好惠及后世的生态长江。水是生命之源,长江从唐古拉山脉发源,流经江汉平原、江南水乡,最后注入东海,哺育了沿江4亿人民,并通过南水北调惠泽华北广大地区。长江经济带以水为纽带,连接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江湖库,是一个完整的生态大系统,长江重点生态功能区是全国“三区四带”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直接关乎国家生态安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长江病了,而且病的还不轻,2016年以来,各方面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生态环境保护发生了转折性变化,但生态隐患和环境风险依然存在。
“十四五”期间,应坚持问题导向,狠抓长江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改,努力推动生态环境由量变向质变飞跃。针对长江生态环境系统性保护修复和协同治理力度不够等问题,应坚持系统观念,一体推进水环境、水生态、水资源、水安全和岸线“四水一岸”保护修复,健全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持续深化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源头治理、协同治理,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不断增强生态系统整体功能。针对长江水生生物多样性衰退的问题,应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实施长江“拯救江豚行动”,持续做好“十年禁渔”工作,新建一批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针对长江水情变化、洪涝灾害易发的问题,应深入开展安澜长江系统建设,实施三峡库区、丹江口库区和沿江人口集聚地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强化南水北调工程东、中线水源地和沿线水资源保护,推进重要蓄滞洪区建设。
(二)创新低碳发展成色更足,打造动能强劲的经济长江。长江经济带是我国最具综合优势与发展潜力的产业带和经济带之一,近年来以创新驱动发展和绿色低碳转型为引领,推动质量变革、动力变革、效率变革,实现了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双赢。长江经济带经济总量占全国的比重从2015年的45.1%提高到2021年前三季度的46.7%,对全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48.5%提高到51.1%,生物医药、集成电路、装备制造等产业规模占全国比重均超过50%。
“十四五”期间,应前瞻性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双碳目标等新趋势的深远影响,坚持创新的核心地位,加快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体系。在创新驱动方面,应发挥自主创新驱动作用,推动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前沿领域加快突破,加强“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全面促进制造业优化升级,打造一批电子信息、高端装备、汽车、家电、纺织服装等世界级制造业集群,加大种质资源保护,维护粮食安全,塑造创新驱动发展新优势。在低碳发展方面,应严格能耗双控制度,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调整优化能源结构,推动能源、钢铁、电解铝、石化化工、建筑等重点行业绿色转型,选择跨流域、跨行政区域和省域范围内具备条件的地区开展试点,推动破解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瓶颈问题,谱写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篇章。
(三)大国大江流域特色更显,构建江海联动的开放长江。大国经济的优势就是内部可循环,大江大河流域则是畅通大国经济循环的主动脉、拓展经济纵深的主骨架、促进对外开放的主通道。长江是世界上运量最大、通航最繁忙的内河航道,是海上丝绸之路与陆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联结,在推动沿海与内陆地区空间优势互补、要素双向流动、市场深度融合、开放高效协同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优势。
“十四五”期间,应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完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提高支撑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通道能力,推动长江经济带与共建“一带一路”的有机融合。在交通体系建设方面,加快沪渝蓉沿江350公里标准高铁建设,大力发展长江中下游港口至上海洋山港、宁波舟山港江海直达运输,优化提升海铁联运和江海联运功能,加强各种交通运输方式协调发展和有效衔接,提升智能化、绿色化、一体化发展水平。在对外开放方面,统筹沿海沿江沿边和内陆开放,增强长三角对中上游开放的带动作用,支持建设长江经济带上的“一带一路”倡议支点,打造一批服务国内国际的战略链接点,构筑高水平对外开放新高地。
(四)共同富裕人民本色更亮,建设普惠均衡的幸福长江。国家内部有差异是普遍现象,长江经济带横跨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是基本特征。“十三五”时期,长江经济带3000多万贫困人口全面脱贫,为全国脱贫攻坚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上中下游之间、大中小城市之间、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还比较大。
“十四五”期间,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共同富裕方向,聚焦重点区域、重点人群和重要机制,自觉主动缩小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和不同群体收入差距,不断提升全流域发展的协调性、平衡性、包容性。一是聚焦重点区域。加快特殊类型地区振兴,重视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和大别山、湘赣边、湘鄂渝黔、左右江等革命老区和云南等边境地区发展。二是聚焦重点人群。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依法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农村权益,推广以工代赈方式带动低收入人口就近就业,做好云南、贵州等易地扶贫搬迁群众的后续帮扶。三是聚焦完善先富帮后富机制。强化长三角对长江经济带的辐射带动作用,深化东西部协作和定点帮扶,继续开展三峡库区、丹江口库区等对口支援合作,支持省际交界地区融合发展,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依托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联动、特色化发展,推动上中下游地区有机融合。
(五)山水人城文化底色更美,构筑底蕴厚重的文化长江。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长江文化与黄河文化一样,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象征,在稻作、茶叶、蚕丝、陶瓷、漆器、治水等方面取得独特的文明成就,数千年来孕育出巴蜀、荆楚、江淮、吴越等灿烂文化圈,反映了中国文化中心和经济中心南移的宏大历史图景。长江文化多样性、包容性、创造性强,无论是今天还是未来,都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十四五”期间,应深入挖掘长江文化内涵,强调保护文化遗产,传承历史文脉,弘扬长江文化,积极讲好长江故事。一是保护好长江文化。建设长江文化遗产基础数据库,摸清文化遗产底数,研究制定长江文化图谱,完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传统村落保护体系,推动实施一批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探索建立长江生态文化建设示范区。二是传承好长江文化。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把文化元素应用到城市规划建设中,推动将长江历史文化、山水文化与城乡发展建设有机融合,保留传统风貌,延续历史文脉。三是弘扬好长江文化。系统梳理历史赋予长江的精神力量,弘扬红船精神、长征精神、抗洪精神等伟大精神,弘扬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时代长江生态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深度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加强组织保障,持续丰富高质量发展的“政策箱”
蓝图已绘就、关键在落实。为确保重点任务落地见效,建议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认真落实“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领导小组办公室加强长江经济带跨区域重大事项的统筹协调和督促检查,国务院有关部门切实担负起行业指导职责,帮助地方破解难题,省级层面加强对市县各级政府和部门工作的指导和督导,确保党中央大政方针和决策部署落地实施;在加强法治保障方面,贯彻落实《长江保护法》,完善跨流域生态环境司法管辖;在完善政策保障方面,统筹现有经费渠道,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和倾斜力度,提高长江经济带发展支持资金的使用效率。完善多元化市场化投入机制,鼓励支持各类企业、社会组织参与长江经济带发展,加大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投入。
大江东流,奔腾不息。过去五年,长江生态环境整治持续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力度之大、规模之广、影响之深,前所未有。进入“十四五”时期,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更加美好的愿景已经描绘,要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使中华民族母亲河永葆生机活力,为全国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大“长江力量”。(吴晓华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 研究员;王继源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国地所 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