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稳增长和防风险扎实推进财政改革
  • 时间 : 2022-03-08 16:11:58
  • 来源 : 中国财经报
“无论是预算收支目标的安排,还是财政改革发展的部署,都围绕实现稳增长和防风险动态平衡这条主线展开。”对于今年的预算报告,中央财经大学副校长马海涛作出了这样的评价。

根据预算报告,今年赤字率拟按2.8%左右安排,比上年有所下调。马海涛认为,适当降低赤字率使其再次回归至3%以内,是我国在防范风险的底线思维下作出的重要举措,为应对今后可能出现的复杂困难局面留出了空间。

“赤字率的下调并不意味着财政支出强度的减弱。一方面,今年经济形势预计稳中向好,财政收入可能会继续增长;另一方面,特定国有金融机构和专营机构依法上缴近年结存的利润、调入预算稳定调节基金等,使财政支出规模比去年有了扩大的基础。”马海涛说。

从2021年预算执行情况看,中央一般公共预算超收收入2011.8亿元、支出结余1529.1亿元,全部转入预算稳定调节基金;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地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也存在超收收入,按规定结转到下年安排使用。马海涛认为,财政超收受益于我国经济持续稳定恢复超预期、企业盈利向好的基本面,同时货币因素带来的价格上涨对此也有一定影响。

预算报告指出,2022年,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升效能,更加注重精准、可持续。围绕“精准”“可持续”,财政政策应有哪些新举措?马海涛认为,应当正确认识当前经济运行中的难点、痛点,围绕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发力。他建议,未来可以从以下方面作出进一步安排:

对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税收返还可更为及时。目前,我国90%的市场主体都是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这些企业的现金流动性不强、抗风险能力弱,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面临更多困难。对于这类企业,减税降费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让减免的税费形成现金流。为此,一方面要严格按照政府工作报告部署实施新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减税与退税并举;另一方面还可考虑适当允许其申请缓交当期应交税费,并在退税办理中优先安排。

对大中型企业,要通过加强对社会资本的引导作用的方式予以支持。目前,大中型企业是我国解决“卡脖子”难题的主力军。由于研发周期长、前期投入大等原因,一些大中型企业缺少研发资金或不愿意将资金投入高新技术行业。要解决此类问题,除了加大研发加计扣除力度,还可以采用财政引导社会资本投入的方式,如通过政府引导基金、财政资金股权投资等市场化运营方式,充实企业研发资金。

对于提高财政政策的可持续性,马海涛指出,应重点把握减税降费的可持续性,强化债务管理。减税降费方面,相关政策在设计过程中,应充分把握市场主体的切实需求和行业的长远发展,达到“放水养鱼”的效果;债务管理方面,各级政府要及时发现处置风险,严格执行债务预警提示和隐性债务风险等级通报制度,确保按期偿还到期债券本金和利息。

稳增长是今年经济工作的主线。财政政策应如何加强宏观调控,处理好稳增长和防风险的关系?马海涛认为,宏观调控要综合考虑财政空间和财政风险,既不能透支未来,也不能不顾当前下行压力。首先,财政政策的设计和执行要发挥引导市场主体预期的作用。加强沟通和预期管理,给予企业及微观主体更大的主动权和更大的发展空间,增强市场主体参与经济活动的信心和热情。其次,在具体的财政政策方面,采取精准扶持措施,不搞“大水漫灌”。加大对市场主体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纾困帮扶力度,通过税收安排帮助其形成现金流。最后,还要根据国际环境变化和发展实体经济需要,加强政策储备,研究和适时出台部分惠企政策到期后的接续政策,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就业稳定。

预算报告还就做好财政改革发展工作作出了部署。对于促进财政改革发展提质增效,马海涛提出三方面建议:

一是强化财政统筹,推进绩效改革。当前预算资金配置更多考虑的是流量,而流量与存量的匹配性还有待加强,这就需要通过加强预算绩效管理来提升资源配置效果。具体改革思路上,对于市场领域而言,市场资源应由市场配置发挥决定性作用;对于公共领域而言,公共资源的配置应由预算发挥决定性作用,这也是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面临的挑战。

二是加强政府债务管理改革,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要进一步完善对地方债务风险的动态监测方式方法,压实省级政府的主体责任,完善央地两级风险管理架构,避免风险向企业、地方金融机构甚至社会公众转移。同时,加快政府债务管理体制改革,防范政府债务地方化导致国家整体债务风险加大。

三是加强财政体系内外监督力量,确保财政政策落地见效。对于重大财税政策要及时建立跟踪检查机制与问责制度,根据减税降费政策的执行情况和市场主体的反馈及时调整完善相关政策。在具体监督机制上,财税体系除了加强内部控制、严肃财经纪律外,还要主动配合政府审计和人大的审查监督。

对于2021年预算执行情况,马海涛认为,其中存在诸多亮点。如出台一系列新的、具有针对性的减税降费政策;将2.8万亿元中央财政资金纳入直达范围、基本实现中央财政民生补助资金全覆盖;继续加大对基本民生保障、基础研究与企业创新、优化稳定供应链产业链等方面的支持力度等。

“特别是减税降费,可以说是过去一年市场主体感受最明显、受益最明显的纾困政策,在稳定经济增长、支持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升级、促进扩大就业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加上常态化的财政资金直达机制给扶助民生、支持减税降费‘再添一把力’,保证了宏观政策不‘急转弯’,为市县基层落实惠企利民政策提供了稳定的财力支持。”马海涛说,整体来看,财政政策在宏观调控体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提供了有力保障。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