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新一轮疫情、国际局势变化的超预期影响,今年我国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作为“三驾马车”之一,投资是连接供给与需求两端的关键变量。发挥有效投资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关键作用,是抢抓时间窗口、稳住经济大盘,努力推动经济重回正常轨道的重要支撑。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盘活存量资产扩大有效投资的通知》,鼓励具备长期稳定经营性收益的存量项目采用PPP模式盘活存量资产,提升运营效率和服务水平。
作为衔接政府与社会资本的桥梁,PPP模式能够在扩大增量投资、盘活存量项目中发挥重要作用,推动经济发展。相关专家表示,面对复杂的经济形势,各地政府应主动作为,端正对规范发展PPP的认识,真正用好PPP模式,通过推动落实基础设施建设类PPP项目,严格按要求以PPP模式挖掘存量项目潜在价值等方式助力稳增长。
抢抓时间窗口 推动项目实施
“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地方政府只能在现有制度约束和财力范围内尽力而为、量力而行。PPP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性举措,是政府投资项目理想的投融资模式,也是以时间换空间的投融资模式,并且能够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北京中泽融信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赵仕坤表示。
“对政府投资而言,直接投资和PPP模式都是重要手段,而PPP可以有效解决政府短期资金难题、提升建设运营效率。同时,PPP是相对成熟的投融资模式,相比其他尚无制度规范的模式,规范实施PPP项目在控制政府隐性债务风险上更具优势,真正能够实现兼顾稳增长与防风险。”中国投资咨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谭志国说。
中央财经大学教授温来成认为,PPP的另一明显优势在于能够激发社会资本有效投资活力、促进经济增长。“目前,我国政府预算固定资产投资仅占社会总投资的5%左右,通过社会资本特别是民营资本投资拉动经济增长还有很大空间。而且,从PPP项目总投资额来看,民营资本投资占比40%左右,还能进一步扩大。”他说。
更为重要的是,PPP项目虽然运作周期通常相对较长,但是项目在开工建设后,就能起到聚拢资金、带动就业、拉动增长的作用,这对当前抢抓时间窗口、稳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对此,赵仕坤建议,要重点加快推进基础设施、产业园区、垃圾及污水处理等领域的PPP项目,发挥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对于制造业、工业生产、消费和进出口的带动和引领作用。
“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力度,要特别关注交通类基础设施建设PPP项目,以及城乡黑臭水体治理、废弃矿山治理、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等促进绿色发展、乡村振兴的项目。”温来成认为,上述领域投资需求突出,而且通常项目投资额比较大,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明显。
对于采用PPP模式盘活存量资产、扩大有效投资,专家认为,这一举措能够利用PPP模式的公开与竞争机制优势,引进先进技术、提升资产运营效率,挖掘资产潜在价值,对于形成存量资产和新增投资的良性循环具有重要意义。
赵仕坤建议,各地在探索采用PPP模式盘活存量资产时,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存量资产须产权清晰,权属明确;二是存量资产具备长期稳定经营性收益,且资产收益权未被质押;三是资产转让程序需符合国资管理及PPP操作流程的要求;四是资产转让前需开展资产评估等相关工作;五是社会资本需具备资产运营与管理能力。
打破认知误区 强化投资信心
以PPP模式撬动社会资本投资、盘活存量项目,放大资金效应,进而带动经济发展,这一连锁反应的起点和关键是地方政府。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PPP事业已经迈入规范平稳发展阶段。统计数据显示,截至今年4月,全国PPP综合信息平台项目管理库累计入库项目10304个,总投资额达16.4万亿元。然而,一些地方政府仍存在对PPP的认知误区以及能力短板,给PPP模式的进一步推广和应用造成了影响。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一些地方政府不能准确理解PPP的本质,对PPP模式应用存在疑虑。例如,由于担心无法规范实施好PPP项目而造成问题和风险,特别是隐性债务问题等,因此选择对PPP避而远之;或者仅把PPP模式当成“先借钱、后还钱”的融资工具,重工程建设、轻运营管理,对于项目的回报机制等不作深入、细致的研究,导致一些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PPP项目投资回报率过低,影响了社会资本的投资热情。
此外,相比于直接投资等模式,PPP项目旨在提高项目建设效率和运营效果的论证程序相对更充分、复杂,对地方政府科学谋划、打包项目等提出了更高要求。一些地方政府实施PPP模式的能力不足,有一定畏难情绪。
专家表示,要打破地方政府的认知误区,提高其积极性,强化社会资本参与PPP项目的信心,短期内,需要尽快完善配套支持政策、强化开展培训等;从长远来看,加快推进PPP立法是关键。
“要进一步鼓励创新并加大PPP工作培训力度,让各地政府完整、准确理解PPP的内涵和实质,并通过分享实践经验、典型案例等,打消顾虑、提升能力,激发政府用好、用活PPP模式的内生动力。”谭志国说。
从目前我国各地的PPP实践来看,在PPP项目总数位居全国前列或者PPP实现快速发展的省份,省级财政部门均大力牵头做好对市、县各级财政的培训、引导工作。例如,近年来山西省PPP市场发展迅速,2021年PPP项目净增数和净增投资额都位居全国前列,这与该省财政厅开展的“PPP服务百县行”密切相关——通过组织开展座谈交流、现场辅导等方式,帮助项目单位顺利实施PPP项目,促进PPP项目快速落地。
“我国已经形成了较大规模的PPP市场,迫切需要强化法制建设,以调动政府和民营资本投资的信心与积极性。”温来成建议,有关部门应对现有的规范性文件进行梳理,尽快统一PPP管理体制、政策,避免“政出多门”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尽管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出台了多份PPP领域的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但是行业期待的PPP条例仍未出台。”谭志国认为,加快推进立法工作,是PPP法制化建设的核心,也是进一步推动PPP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只有通过立法,做到有法可依,才能切实给地方政府吃下“定心丸”,坚定不移推动PPP规范发展、阳光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