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一带一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倡议、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经过9年实践,共建“一带一路”已成为当今世界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由立柱架梁、全面推进,进入巩固成果、稳步推进的阶段。
本报记者 李 琤
2021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次“一带一路”建设座谈会上指出,要把基础设施“硬联通”作为重要方向,把规则标准“软联通”作为重要支撑,把共建国家人民“心联通”作为重要基础。9年来,文化和旅游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建“一带一路”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聚焦重点、开拓创新,与共建国家广泛开展交流交往活动,文化和旅游领域共建“一带一路”工作从谋篇布局的“大写意”到精谨细腻的“工笔画”,取得积极成效。其中,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文化旅游中心等硬件设施建设正在有力推进。
在陕西、甘肃、新疆等丝路沿线省区,整合“一带一路”文化旅游优势资源推出的一项项重大计划正在拔地而起,无论是在文化、旅游,还是教育、体育等领域,深化人文交流,拓展各领域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已形成多元互动的人文交流大格局。
然而,在西部地区推动大型文化和旅游硬件建设工程中,所需资金投放较大,资金回收周期长,社会资金投资的积极性有限。因此,以政府投资为主,引导带动社会资金投入,已越来越多地成为西部大型文旅综合性项目建设资金投资的主要模式。
“十四五”规划中也提出,要发挥政府投资撬动作用,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形成市场主导的投资内生增长机制。这表明PPP在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中将持续发挥重要作用。值得注意的是,PPP在“十三五”期间进行的各种探索,也为“十四五”布局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财政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中心(简称“财政部PPP中心”)的数据显示,2016年至2020年的5年中,PPP模式已成为我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的重要抓手。截至2022年5月,根据全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综合信息平台管理库PPP项目数据,2014年以来,累计入库项目10320个、投资额16.4万亿元;累计签约项目7874个、投资额13.0万亿元,签约率79.3%;累计开工建设项目5159个、投资额8.4万亿元,开工率51.2%。累计文化、旅游行业入库PPP项目495个,占比4.8%,投资额5518亿元、占比3.4%。
虽然中国PPP发展起步较晚,但多年的探索和实践,使国内PPP在规模化和专业化上提高了公共服务效率,最终增加了供给,降低了成本,这对“一带一路”沿线省区市及其他国家基建投资具有重要意义。
在国内PPP有益实践的带动下,中国企业加快向投建营一体化转型升级,积极运用PPP模式参与“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截至目前,丝绸之路沿线新疆、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内蒙古6省区累计文化、旅游行业入库PPP项目67个,投资额684亿元。海上丝绸之路沿线上海、福建、广东、浙江和海南5省累计文化、旅游行业入库PPP项目66个,投资额445亿元。
在陕西西安,自2015年推广应用PPP模式以来,西安市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公共服务能力,西安浐灞生态区金融商务产业园项目正是其中之一。项目主要建设内容有剧院、美术博物馆、活动中心等,建成后将丰富居民文化生活、提高城市文化品质。同时,还有利于西安市乃至陕西省的政治、经济、文化均衡发展,以及发挥西安“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排头兵引领带动和辐射作用。
甘肃武威地处古丝绸之路要冲,是古代中原与西域的经济枢纽,中原文化和西域文化的融会传播之地,也是丝绸之路西段的要隘。近年来,武威市依托雷台丰厚的历史人文资源,通过发掘汉代历史文化、天马文化,建成集遗址保护、历史教育、旅游休闲、文创基地等配套公共服务设施于一体的综合型5A级城市中央文化观光景区。其中,武威雷台文化旅游综合体与武威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建设项目均采用了PPP模式,通过全面梳理历史记忆、古城符号和文化元素,打造凉州不夜城,弘扬古都千年文化,挖掘凉州旅游新IP。两个项目建成后,不仅能满足武威本地市民群体的日常休闲观光,而且能服务甘肃省乃至全国范围内前来武威观光的游客群体。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实景剧《昆仑之约》作为新疆文化、旅游产业融合的代表之作,正成为提升新疆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牵引力量。剧目作为串联南山乃至乌鲁木齐市旅游网络体系的一个重要支点,市场竞争优势明显,发展潜力巨大,填补了新疆实景剧演艺空白。依托该剧目打造的丝绸之路文化展示中心项目,位于乌鲁木齐县丝绸之路滑雪场东侧山谷。该项目采用了PPP模式,引入社会资本共建了包括舞台看台、外围基础配套设施及实景剧创制作等内容设施,提升了剧目观演体验感,为促进新疆旅游演艺行业跨越发展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大型的文旅项目在 PPP 模式的助力下,充分发挥政府优势,转变政府职能,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引入社会资本方参与到武威项目建设中,既发挥了社会资本方在投融资、建设及运营方面的优势,也通过PPP 模式缓解了地方政府债务压力,产生补短板、调结构效应。PPP 模式能调动社会资本广泛参与,从而以较少的财政资金撬动庞大的社会资金。政府与市场的边界也进一步明晰,政府重归公共利益的代表者和监管者角色,将更多的精力放在项目决策、投资人选择、合同管理、绩效考核、项目监管之上,治理效能也将进一步提升提高。”武威雷台文化旅游综合体与武威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建设项目相关负责人王海山表示。
2023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立足新发展阶段,PPP必成为“一带一路”文化和旅游领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予以推动,为共建“一带一路”文化和旅游工作开创新局面,为促进民心相通、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贡献。
乌鲁木齐市丝绸之路文化展示中心:
赴“昆仑之约” 看丝路新疆
本报记者 张 婧
所属行业:文化——文化场馆
合作期限:20年,自2018年至2037年
实施机构:乌鲁木齐市文化和旅游局(乌鲁木齐市文物局)
社会资本方:乌鲁木齐文化传媒投资有限公司(牵头方)、新疆华凌工贸(集团)有限公司
运作方式:(建设—运营—移交)BOT
投融资结构:本项目公司:社会资本控股100%
回报机制:可行性缺口补助
7月12日至1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新疆考察。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时指出,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由各民族优秀文化百川汇流而成。要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研究,充分挖掘和有效运用新疆各民族交往的历史事实、考古实物、文化遗存,讲清楚新疆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和多民族聚居地区,新疆各民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血脉相连、命运与共的重要成员。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把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一直以来,新疆都十分重视推动当地文旅产业繁荣发展,积极利用各方面资源打造特色文旅品牌,乌鲁木齐市丝绸之路文化展示中心PPP项目就是其中代表性举措。
2017年,乌鲁木齐市委、市政府决定创制“维护祖国统一、促进民族团结”主题实景剧《昆仑之约》。剧目依托的乌鲁木齐市丝绸之路文化展示中心PPP项目(简称“展示中心项目”)位于乌鲁木齐县丝绸之路滑雪场东侧山谷,采取PPP模式投资建设,总投资4.278亿元,建设1年,运营期19年。核心演艺区占地面积9.6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67万平方米,设观众席3511座。项目于2019年8月10日全面建成,2020年5月正式投入市场化运营,同年12月被评为乌鲁木齐市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通过展示华夏民族自古以来交流交往交融的历史史实,主题实景剧《昆仑之约》充分展现出了‘昆仑之约’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国家情怀和民族大爱,体现出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展示中心项目相关负责人表示,项目的建设运营则对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大力弘扬祖国统一、民族团结主旋律,促进新疆各民族团结、实施文化惠民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意义。
记者了解到,自主题实景剧《昆仑之约》进行市场化运营以来,展示中心项目公司通过广泛与疆内各大旅行社及OTA网络平台合作、强化对外推广宣传力度、拓展项目二次消费业态布设、积极开发《昆仑之约》系列文创衍生品、加快搭建内部营销团队等措施稳步推进剧目市场化运营和品牌影响力培育。截至2021年,剧目累计演出214场、接待观众9.22万余人、文化惠民观演2万余人。
展示中心项目也得到了新疆内外观众的一致好评,2019年至2021年连续3年剧目市场调查问卷群众满意度均超过98%以上,观众纷纷表示,《昆仑之约》剧目场面恢宏震撼、歌舞表演精彩绝伦、高科技舞美灯光巧妙融合,尽显神奇与壮观,提供了难得一见的精神文化享受。此外,展示中心项目也推动了当地就业创收,为当地农牧民提供就业岗位1000余个、向院校学生提供实习岗位1500余个、带动乌鲁木齐县旅游与餐饮业增收5000余万元。
“未来,展示中心项目公司将坚持走‘文旅+演艺’特色品牌打造战略,积极扩展‘文旅+演艺’产业外延,提升产品输出与供给能力,以《昆仑之约》串联首府与大南山国际旅游区优质旅游资源,带动首府文化、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和高质量发展。”展示中心项目相关负责人表示。
甘肃省武威雷台文化旅游综合体:
好风凭借力 天马正行空
本报实习记者 李宙驰
所属行业:旅游——文化旅游
合作期限:34年,自2019年至2052年
实施机构:凉州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社会资本方:甘肃省公路航空旅游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牵头方)、中铁七局集团有限公司
运作方式:(建设—运营—移交)BOT
投融资结构:本项目公司:社会资本控股90%,政府方10%
回报机制:可行性缺口补助
2018年,甘肃省武威雷台文化旅游综合体PPP项目(简称“雷台项目”)开工建设,项目总投资58.04亿元,规划占地总面积1299亩。项目依托雷台丰厚的历史人文资源,通过发掘汉历史文化、天马文化、凉州词文化,提升改造雷台汉墓遗址公园及周边文旅设施,打造集遗址保护、历史教育、旅游休闲、文创基地等配套公共服务设施于一体的综合型5A级城市中央文化观光景区。
雷台项目建设有三大文化主题体验馆,分别是天马歌、大汉赋和凉州词,还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厅等特色体验馆,各类体验馆展现了武威乃至河西地区的特色饮食、地方民俗、历史文化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历史人文资源,可以充分满足武威本地市民群体的日常休闲观光需求并服务甘肃省乃至全国范围内前来武威观光旅游的游客群体。
作为甘肃省目前最大的PPP文旅综合体项目,雷台项目是甘肃省列重大项目。地方政府充分挖掘武威雷台景区“景城一体”的独特优势,将雷台景区文化旅游综合体建设成辐射汉文化旅游、艺术创意体验的特色旅游综合体,创建中国旅游标志之都和主题景区公园,为市民提供更多休闲的理想去处,提升市民幸福感。同时,雷台项目将对甘肃省文旅项目建设起到较好的示范作用,通过项目建设与社会资本河西片区景点露营地等形成联动效应,促进河西走廊旅游市场不断升温,助推河西地区乃至甘肃省文化旅游经济的发展,带动地区居民就业增收。
今年1月,雷台项目主体工程全部完工,进入内部装修装饰阶段。今后,雷台项目将会把共同组成武威文化的三大方向,即武威天马文化、丝路文化与河西文化,同其他地域区分开,形成独有的天马凉州文化、天马河西文化和天马丝路文化。这将有助于汉文化及天马文化的传播,助力马踏飞燕历史文化结晶在新时代中传承并且发扬光大,满足人民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和旅游体验需求。
雷台项目投入使用后,将助推武威市“中国旅游标志之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节点、甘肃省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形成,有力支撑全市乃至甘肃省文化和旅游经济的发展。
同时,项目将形成武威市旅游产业集群化发展格局,对于着力打造一批特色旅游精品线路,进一步打响“天马行空·自在武威”文旅品牌,把武威打造成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旅游目的地城市和全力打造生态美、产业优、文化兴、百姓富的幸福美好新武威,对于武威市构筑河西走廊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桥头堡,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武威新篇章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甘肃省武威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建设PPP项目:
“少花钱,多办事”打造武威旅游新IP
本报记者 张 婧
所属行业:文化——文物保护
合作期限:34年,自2020年至2053年
实施机构:凉州区文体广电和旅游局
社会资本方:甘肃省公路航空旅游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牵头方)、甘肃荣铖建设工程有限公司、中国二冶集团有限公司
运作方式:(建设—运营—移交)BOT
投融资结构:本项目公司:社会资本控股90%,政府方10%
回报机制:可行性缺口补助
作为“一带一路”沿线重要城市之一,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甘肃不断利用自身的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加强与沿线国家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加快打造向西开放的贸易、交通、文化平台。在这一过程中,优质文旅项目成为重要载体。
近年来,武威文庙历史文化街区、古钟楼历史文化街区、罗什寺历史文化街区三片历史文化街区内大量传统黄土民居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毁,加之街区内基础设施条件较差,大量街区原住居民逐步搬离,进一步加剧了传统黄土民居的损毁速度。
在此背景下,武威市提出武威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建设PPP项目(简称“保护建设项目”),武威市凉州区文体广电和旅游局作为项目实施主体,总投资38.86亿元,目前已完成投资24.56亿元,投资完成约63%,力图通过一系列保护更新措施、规划功能结构,推进三片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和建设,将三片历史文化街区打造成宜居、宜游和充满历史文化与市井文化的综合性历史文化街区。
记者了解到,保护建设项目自落地至今,社会资本方及项目公司和武威市、区两级政府及相关单位密切联系,为项目的顺利实施、推进创造了良好的氛围及条件。同时,项目公司积极与政府对接运营合作相关事宜,争取资源支持,目前已与武威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等单位签订5处建筑合作协议,打造武威历史名人馆等特色博展内容,同时武威市以现有宣传渠道、媒体资源等充分支持项目营销工作的开展,节省了推广投资费用。
“保护建设项目运用PPP模式实施后,缓解了凉州区政府债务压力,产生补短板、调结构效应,做到少花钱、多办事、办好事,推动经济新旧动力切换,既可以达到稳增长的目的,促进投资与消费并举,也可以起到补短板、调结构,助推经济去杠杆的独特效应,同时还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要素集聚和扩散作用,降低和分散投资风险。”王海山表示。
目前,保护建设项目正在稳步进行中,在保护街区历史文化价值的首要前提下,修缮传统建筑,恢复传统民居,依托三大历史文化街区旅游资源,通过全面梳理历史记忆、古城符号和文化元素,形成凉州古城内“L”形的金腰带,打造凉州不夜城,弘扬古都千年文化,挖掘凉州旅游新IP。
此外,据介绍,保护建设项目在实施过程中,还大力推进棚户区改造和货币化安置,加强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支持,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PPP显现出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了“少花钱、多办事、办好事”的目标,开创了助力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局面。
西安领事馆区丝路国际文化艺术中心:
国使翩翩丝绸路 中西融合大胸怀
本报实习记者 李宙驰
所属行业:文化——文化场馆
合作期限:15年,建设期2年,运营期13年
实施机构:西安浐灞生态区金融商务产业园
社会资本方:中国能源建设集团西北建设投资有限公司(牵头方)、中能建西北城市建设有限公司、北京保利剧院管理有限公司和陕西楚源生态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运作方式:(建设—运营—移交)BOT
投融资结构:本项目公司:社会资本控股85%,政府方15%
回报机制:可行性缺口补助
作为古丝绸之路的起点和“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城市,西安拥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一带一路”倡议给西安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为加强西部基础设施建设,满足区域民生需求,提升区域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西安浐灞生态区金融商务产业园项目(简称“浐灞商务产业园”)于2019年5月正式开始实施。
浐灞商务产业园位于西安金融商务区核心区,是西安领事馆区集商业、文化、艺术于一体的配套项目。该项目总占地面积约5.31万平方米,包括剧院、多功能厅、活动中心等建设内容,总建筑面积15.02万平方米,概算投资总额约15.82亿元。
该项目的建设与西安城市个性融合协调,有利于提升城市软实力,创建国际城市品牌,切实抓住“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良好机遇。
浐灞商务产业园整体建筑功能由大剧场和多功能厅组成的艺术中心、美术馆和艺术培训组成的文化中心以及活动中心三部分组成,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按照 “大开大合、大疏大密”的设计理念,突出国际化、现代化元素,体现地域文化特色,以艺术、人文、休闲的气息和低密、生态、自然的建筑群,充分实现与西安领事馆区的商务、办公及生态环境相融合,成为西安又一个标志性建筑。
大剧场和多功能厅包含一个1350座的大剧院,一个400座的多功能厅以及相应的配套设施。剧院部分引入北京保利剧院管理有限公司作为运营单位,这也是西北首家保利剧院。浐灞商务产业园将依托西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充足的客源,引进丰富的演艺产品,不断扩大优质文化供给,打造国内外精品舞台艺术展示舞台、中西方文化交流平台以及百姓文化体验主阵地,提升市民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美术博物馆内部空间丰富多彩,中庭和流动空间可以组织展览,屋顶平台为开放的休闲和餐饮空间,外立面仿照关中民居设计,传统而不失现代韵味,不仅有利于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丰富居民文化生活、提高城市文化品质,还能够为西安市国际化大都市的战略定位提供助力,对于区域环境的改善、城市品质的提升都有着非常大的推动力。
浐灞商务产业园的建成有利于统筹管理,更好地服务外国驻西安领事机构,以西安领事馆区未来发展聚集的涉外商务人群及本地区快速形成的商务办公人群为目标人群,为各国领馆、商务机构、国际组织的外事交往、国际经贸、文化交流提供服务,成为西安实施“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人文交流基地。
目前,浐灞商务产业园已正式完工。项目的建成不仅可以提升西安国际大都市的形象,更有利于西安市乃至陕西省的政治、经济、文化均衡发展,发挥西安“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排头兵的引领、带动和辐射作用,延续丝路历史、传承丝路精神、弘扬丝路文化、重振丝路雄风,高标准打造内陆型改革开放新高地。